現在,智慧手機幾乎是每個人的生活必需品,無論是追劇、打遊戲,還是隨時隨地接收訊息,手機的便利性不可否認。然而,你知道嗎?手機的電磁波可能對我們的健康帶來潛在危害,這一點可得注意!

為什麼要注意手機電磁波? 早在2011年,世界衛生組織 (WHO) 就將手機電磁波列為可能致癌物。同年研究指出,長時間使用手機,例如講電話50分鐘,可能會讓靠近手機的腦部區域產生過量活動。此外,腦部組織會吸收手機發射的無線電波,這些波雖然不超出安全值,但仍可能對人體DNA造成傷害,甚至引發突變或癌症。

告別電磁波恐慌!這些妙招守護你的健康

那麼,我們該怎麼減少這些風險呢?以下幾個實用建議可以幫助你:

1. 保持距離,健康保護

將手機拿離耳朵5公分,電磁波強度會降至原來的1/4;拿離10公分,只剩下1/16的影響。使用耳機,特別是藍牙耳機,能讓手機遠離腦部,有效降低危害。

2. 通話時機大有學問

在密閉空間(如電梯)、移動中的車廂,或手機電量低時,手機會加強訊號發送,產生更高的電磁波。因此,選擇適當的通話地點和時間,可以減少接觸高強度電磁波的機會。

3. 別把手機放口袋

將手機放在包包或背袋裡,能有效避免長時間近距離接觸電磁波。尤其是男性朋友,研究顯示把手機放在口袋裡可能會降低精子數量,影響生育健康。

4. 手機殼不只是裝飾

美觀的手機殼其實還能減少電磁波的強度。對於那些手機24小時連線、不停接受訊息的人,這是一個簡單又有效的保護措施,絕對值得一試!

結語

手機是現代人的好幫手,但若不加注意,也可能成為健康的隱形殺手。只要日常生活中養成以上這些習慣,你就能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時,更好地保護自己。

希望這篇文章能讓閱讀更輕鬆,也歡迎分享你的想法或其他技巧!

文章標籤

jennifrowley964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腸胃健康是我們整體健康的基石。一個健康的腸胃系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吸收營養,並對抗疾病。
腸胃保健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我們可以透過一些常見的方法來達成,包括飲食調節、適量運動、適當攝取膳食纖維、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與攝取益生菌。

  • 飲食調節:適當的飲食是腸胃保健的基礎。建議多吃蔬菜水果,避免食用過量刺激性食物和油膩食物。
         此外,還可以通過腸道清潔和益生菌等方式來改善腸道健康。
  • 適量運動:適量的運動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改善腸道健康。
  • 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和過度疲勞,也是腸胃保健的重要方法。
  • 適當攝取膳食纖維:適量攝取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秘問題。
  • 攝取益生菌:腸道中的好菌可以幫我們抵禦壞菌,維持腸道平衡能幫助維持抵抗力。

腸胃健康保衛戰:益生菌的作用

益生菌的作用

益生菌是一種有益的微生物,主要存在於我們的腸道中。它們可以幫助我們消化食物,產生維生素,並對抗有害的細菌。此外,益生菌還可以強化我們的免疫系統,並有助於維持我們的心理健康。

益生菌的種類

益生菌有許多種類,其中最常見的是乳酸桿菌和比菲多菌。這些益生菌都有各自的特性和好處。

益生菌的選擇

選擇益生菌補充劑時,我們需要考慮一些因素。首先,我們需要確定補充劑中含有足夠數量的活性益生菌。其次,我們需要確定補充劑中的益生菌種類是否適合我們的身體需求。最後,我們需要確定補充劑的品質和安全性。

在購買益生菌可以依照三不原則,挑選適當的益生菌

  1. 成分未標明菌株編號不要買:正規的益生菌成分標示為【菌種+菌株編號】,ex: 鼠李糖乳桿菌GG
    若益生菌產品只寫「乳酸菌」或「鼠李糖乳桿菌」、未標明使用的菌株編號,很有可能會有吃了沒用的情形
     
  2. 不健康的成分與添加物不要買:益生菌產品中最常添加砂糖、蔗糖、甜味劑...等這些最好不要購買。
  3. 未提供SGS產品檢驗不要買

益生菌與益生質

除了益生菌外,我們還需要攝取預生質。預生質是一種無法被人體消化的纖維,可以作為益生菌的食物,幫助益生菌在腸道中生長。預生質主要存在於全穀物、水果和蔬菜中。

如何攝取益生菌

我們可以通過飲食來攝取益生菌。優格、酸奶、發酵食品(如酸菜和泡菜)等都是益生菌的良好來源。
此外,我們也可以選擇益生菌補充劑來增加我們的益生菌攝取量。

結語
總的來說,益生菌對我們的腸胃健康至關重要。通過攝取益生菌,我們可以維護腸胃的健康,從而提高我們的整體健康水平。因此,我們應該將益生菌作為我們腸胃保健的一部分。
希望這篇文章能對你的腸胃保健有所幫助。記住,保持腸胃健康,就是保持身體健康的第一步。讓我們從現在開始,注重腸胃的保健,並將益生菌納入我們的日常飲食中。

jennifrowley964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新疫情升溫!新冠、流感夾擊,如何保護自己?

近期國內疫情升溫,不僅新冠確診人數增加,流感病例也持續上升,甚至出現年輕人重症死亡案例,讓人不得不提高警覺。面對這波疫情高峰,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與家人?


新冠疫情進入第六波,死亡與確診數攀升

根據疾管署監測,上週新增99例新冠相關死亡病例,比前一週暴增55%。預估全台約有5至6萬人感染,並且在7月中前可能達到高峰。主要流行的變異株為JN.1和KP.2,這兩種病毒具有較強的傳播力與免疫逃脫特性。

目前XBB疫苗仍然提供約4成保護力,雖然對新變異株的效果較低,但仍能有效減少重症與死亡風險。疾管署提醒,高風險族群應儘速接種疫苗,避免感染後出現嚴重併發症。


流感疫情升溫,年輕人也可能重症

除了新冠,流感疫情也在持續上升!上週新增56例重症與21例死亡,其中最年輕的個案僅10多歲。一名17歲女學生確診A型流感後併發心肌炎,最終因多重器官衰竭與敗血症過世,令人惋惜。

流感不僅影響年長者,年輕族群也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因此,接種流感疫苗、保持良好衛生習慣,仍是最佳預防方式


腸病毒持續流行,家長要特別注意!

除了新冠與流感,腸病毒疫情也未減緩,特別是5歲以下嬰幼兒屬於高風險族群。若孩童感染後出現嗜睡、活動力下降等異常情況,家長應儘速就醫,以免發展成重症。


防疫小撇步:旅遊旺季如何降低感染風險?

暑假期間,人潮眾多,該如何在出遊時保護自己? ✔ 勤洗手:保持手部衛生,避免病毒傳播。 ✔ 戴口罩:在人多的地方,如大眾運輸、觀光景點,建議佩戴口罩。 ✔ 接種疫苗:新冠與流感疫苗仍能降低重症風險,建議符合資格者儘早施打。 ✔ 注意身體狀況:若出現發燒、咳嗽等症狀,應避免外出,並及早就醫。

疫情仍未結束,保持警覺、做好防護,才能安心度過這個夏天!

 

文章標籤

jennifrowley964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現代社會中,外食已經成為許多人的日常選擇,尤其是繁忙的上班族,經常因時間緊迫而選擇方便的外食。然而,這樣的飲食習慣對健康的影響卻不容小覷,特別是對肝臟的危害更是值得關注。根據肝病防治基金會的調查,臺灣每2至3人中就有1人罹患脂肪肝,男性的罹患率更高達49.1%。這一數據不僅反映了國人肝臟健康的日益嚴重,也提示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日常飲食的選擇。

外食的危害:肝臟負擔加重

外食的主要特徵是高油、高糖和高鹽。這些食材雖然能滿足味蕾,但卻對身體造成了嚴重的負擔。肝臟是負責代謝的主要器官,主要處理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的轉化。過多的高油脂和高糖食物將使肝臟的代謝負擔加重,導致脂肪在肝臟內堆積,最終形成脂肪肝。長期以往,這會增大肝臟疾病的風險,包括肝硬化和肝癌。

外食的普及率令人震驚,調查數據顯示,上班族每天至少有一餐是外食的比例已經超過80%。隨著工作模式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因工時長、工作不固定而無法自備健康餐。這樣的現象無疑進一步加深了肝臟健康問題的嚴重性。

The image has expired

高油、高糖、高鹽:外食中的隱藏危機

專家指出,男性的每日所需熱量約為1800大卡,當中應包括55-60克的油脂、6克的鹽和45克的糖。然而,許多外食選擇遠遠超過了這些標準,導致日常攝取的油、鹽、糖量過高。根據衛生福利部的數據,以下是臺灣十大油、鹽、糖超標的外食選擇:

  1. 漢堡、薯條、600cc可樂:這個經典的快餐組合,油脂含量高達43克,糖則高達63克,鹽分為2.6克。毫無疑問,這是非常不健康的一餐。
  2. 排骨便當+500cc珍珠奶茶:這份便當的油脂含量高達46克,糖34克,鹽2.1克,不僅好喫,還讓人一不小心就攝取過多的熱量。
  3. 鍋貼+350cc含糖豆漿:這道看似簡單的小喫,卻含有39.8克的油脂和35克的糖,鹽分為3.5克。
  4. 焗烤義大利麵+酥皮濃湯:這款美食不僅口感豐富,油脂含量更是達到46.8克,鹽高達4.9克,讓人意想不到。

以上這些外食選擇雖然美味,但卻不應成為日常飲食的常態。如果必須外食,建議選擇一些相對健康的餐點,並注意油、鹽、糖的攝取量。

減少外食危害的應對策略

雖然外食的選擇琳瑯滿目,但我們仍可以採取一些策略來減少對肝臟的危害。以下是幾個實用的建議:

1. 自備便當

自備便當是最有效的控制飲食的方法。利用週末的時間,提前準備好一週的便當,這樣不僅能確保食材的新鮮和健康,還能避免隨意選擇高熱量的外食。選擇低油少鹽的烹調方法,如蒸、煮或焗,並多添加蔬菜和全穀類食物,這樣不僅有助於控制熱量,還能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

2. 選擇無額外油的餐點

如果不得不外食,可以選擇一些無額外烹調用油的餐點。比如,無糖豆漿搭配饅頭和水果,或是烤地瓜加上蔬菜和水果,這樣的組合既能提供足夠的營養,又能減少油脂的攝取。

3. 增加蔬果攝取

多喫蔬菜和水果不僅可以增加纖維攝取,還能幫助減少脂肪的吸收。每天保證攝取足夠的蔬果,比如綠葉菜、根莖類和各種水果,都是保護肝臟健康的好方法。建議每天至少攝取五份不同顏色的蔬菜和水果,以滿足不同的營養需求。

4. 控制飲酒和避免抽煙

酒精對肝臟的傷害是毋庸置疑的,適量飲酒甚至戒酒都是保護肝臟的重要方法。此外,吸煙也會影響肝臟的健康,故應盡量避免。

5. 瞭解食物成分

在外食前,瞭解食物的成分與熱量是相當重要的。多數餐廳會在菜單上標示出食物的熱量與營養成分,這些資訊能幫助你做出更明智的選擇。選擇低脂、低糖和低鹽的食物,並盡量避免加工食品。

6. 減少精緻糖的攝入

精緻糖是肥胖和多種疾病的隱形殺手,特別是對肝臟的影響更是直接。儘量避免含有大量添加糖的食物,如甜點、含糖飲料等;如果需要甜味,可以考慮使用天然的甜味劑,如蜂蜜或楓糖漿,但也應適量。

7. 維持健康體重

肥胖是導致脂肪肝的重要風險因素,因此保持健康的體重至關重要。通過合理的飲食與定期的運動來維持健康的體重,這樣不僅對肝臟有益,還能改善整體健康狀況。

8. 保持良好的作息

熬夜和過度勞累會對肝臟造成傷害。建議每天保證7至8小時的睡眠時間,並定期休息,讓身體和心靈得到修復。

9. 加強個人衛生

良好的衛生習慣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從而保護肝臟健康。勤洗手、保持居住環境的清潔,都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有效措施。

10. 多喝水

水對於身體的健康至關重要。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取有助於促進新陳代謝,幫助身體排出多餘的脂質。每日攝取至少8杯水,並避免含糖飲料,這樣能對肝臟健康帶來正面的影響。

結論

隨著外食的普及,肝臟健康問題也變得愈加嚴重。男性近半數可能罹患脂肪肝的情況令人擔憂,提醒我們要對自己的飲食習慣進行反思。透過自備便當、選擇健康餐點、增加蔬果攝取以及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我們都能為自己的肝臟健康加一分保障。最重要的是,從現在開始,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讓我們的肝臟在繁忙的生活中保持健康,遠離疾病的威脅!

文章標籤

jennifrowley964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怎麼樣緩解痛經?作為一名被姨媽痛活生生折磨了近10年的小編,每次提起痛經,就覺得其間苦楚不足為外人道也。

 

 怎麼樣緩解痛經 ?7個小妙招助你緩解痛經!

  痛經是最為常見的婦科症狀之一,病因複雜且多,反复性很大,治療起來十分棘手,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都難以找到完全有效的根治方法。反正小編我是已經嘗試過很多辦法,中藥調理,西藥治療,甚至止痛藥都用過一段時間,其他紅糖薑茶、穴位按摩等更是輪番上陣,想想真是一把辛酸淚~~

  說到這裡,你是不是要絕望的以為咱們就真拿它沒轍了呢?

  放心!小編畢竟有了這麼多年的抗爭經驗,現在也算是小有所成。雖然痛經不能快速有效的治療,但是只要平時在經期前後我們多注重保養,飲食規律,注意保暖,養成一些好習慣,並在經期來臨時掌握一些小妙招,緩解痛經還是很有希望噠。

  下面就讓小編把自己的經驗總結一下,希望能幫助更多的女孩們遠離痛經的煩惱哦!

 1.平時多食溫性食物

  大多數的痛經都是源於女性體寒或宮寒,所以日常多食用溫性食物對改善女性健康有很多好處。如果確定自己是寒性體質(表現為手足冰冷,畏寒,經期容易腹瀉等),就更應在日常就開始注意少食寒性食物,尤其是夏天,控制自己遠離冷飲雪糕,能有效祛除體內寒氣和濕氣。下面就簡單的說幾樣常見的寒性和溫性食物。

  溫性食物有:糯米、韭菜、大蒜、生薑、南瓜、雞肉、豬肝、紅糖、山藥、玫瑰花、老鴨、杏仁、扁豆等

  寒性食物有:藕、海帶、黃豆芽、苦瓜、空心菜、蘿蔔、竹筍、荸薺、蟶子、香蕉、西瓜、獼猴桃、綠茶、金銀花茶等

  而在經期,則可以通過喝熱水、多穿衣服等方法加熱身體,達到擴張血管、加快血流、對抗子宮平滑肌收縮的作用,進而減輕疼痛。

  小編日常就會喝玫瑰花茶和紅糖薑茶來調理身體,尤其是經期喝一杯熱熱的玫瑰花茶,會覺得通體舒泰,有效緩解疼痛。但是需要注意,如果經期量大的話就不適宜喝玫瑰花茶。

  小編現在購買的是覓己花茶的平陰玫瑰,營養價值比法蘭西玫瑰更高。25元一瓶,價格便宜,品質卻很不錯。

  2.月經來潮前3-5天內飲食以清淡食物為主

  小編是個無辣不歡的人,即使是臉上長痘都不能阻止我吃辣,但是每到經期快來臨的時候,還是會老實的選擇易於消化吸收、口味清淡的食物。另外,也會適當吃些有酸味的食品,如酸菜、加醋的食物等,有緩解痛經的作用。

  3.月經來潮,更應避免一切生冷飲食

  這一條想必大家都知道,重要的是能否做到。但是還是要強調一下,經期一定要避免生冷飲食,因生冷食品能刺激子宮、輸卵管收縮,從而誘發或加重痛經。

  建議大家和小編一樣,在手機上記錄自己的經期時間,這樣可以提前開始忌口,也不會出現其他尷尬問題。

  5.補充礦物質鈣、鉀及鎂礦物質,也是能幫助緩解經痛

  專家發現,服用鈣質的女性,比未服用的少出現痛經。鎂也很重要,因為它能幫助身體有效地吸收鈣。所以不妨在月經前及期間,增加鈣及鎂的攝取量。

  6.指壓法

  足部含有一些指壓點,被認為與骨盆部位的氣路相連。在腳踝雙邊的凹陷處,皆有指壓點。輕輕地用拇指與其它指尖捏後,延著跟腱而上,直至小腿肌。右腳作完,換左腳,各指壓數分鐘。

  7.練習瑜伽操

  瑜伽也有緩和痛經的作用。舉例如下。彎膝跪下,坐在腳跟上。前額貼地,雙臂靠著身體兩側伸直。保持這姿勢,直到感到不舒服為止。

 

 

 

文章標籤

jennifrowley964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年來食物過 敏的案例節節高升,成因更是百百種數不完,現在有數個最新的研究顯示: 食物纖維可能和食物過敏的成因有關。

澳洲莫納什大學(Monash University)的免疫學家查爾斯.麥凱(Charles Mackay)表示:「人體內的腸道菌會以酵素分解食物纖維,在分解過程中會產生 一種物質,可防止人體對食物產生過敏反應。」

目前相關的研究大多都以小鼠為實驗對象,結果顯示飲食因素不太可能是造成 過敏率暴衝的關鍵解答。研究人員認為如果以人類為對象的研究結果也相同的話 ,那「促進腸道益菌的生長」或許是個預防方法,甚至有可能可以逆轉過敏。

醫學之謎
根據非營利組織「食物過敏研究及教育」(Food Allergy Research & Education)的統計,目前有1千5百萬以上的美國人有食物過敏,其中有約9成患 者對八種食物(花生、堅果、小麥、大豆、蛋、牛奶、水母和魚類)的其中一種 過敏。

目前還不清楚為何食物會造成過敏,但有可能是因為這些食物在到達腸道時, 大多還維持未消化的狀態,這些未消化的化合物從腸道進入了血管,在血管中它 們被抗體或免疫細胞辨識為外來的侵入者。美國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的食物過敏研究人員凱瑟琳.納格勒(Cathryn Nagler)表示:「我們 想知道的是,食物完好的進入血管是否是食物過敏的統一特徵。」

免疫反應
麥凱和納格勒相信現代西方飲食影響了腸道菌分解纖維的過程。納格勒表示: 「現代飲食中富含糖、脂肪和精製碳水化合物,刺激了不同種類的腸道菌生長, 使負責分解纖維的腸道菌數量變少。」

這聽起來很不妙對吧?纖維可以促進梭狀芽胞桿菌(Clostridia)的生長,此 菌能分解纖維並產生短鏈脂肪酸。在2011年《自然》(Nature)發表的研究中, 研究人員發現短鏈脂肪酸可防止腸道細胞過於通透,而使食物殘渣、細菌或化合 物進入血管。在2014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簡稱PNAS)發表的研究中,納格勒和她的同事將梭狀芽胞 桿菌植入小鼠對過敏原(花生)敏感的腸道中,發現此舉可預防小鼠對花生過敏 。

其他環境因素也可能和低纖維飲食結合導致過敏發生,當抗生素(廣泛用於農 業和治療嬰幼兒耳部感染,也可以殺死腸道菌)和低纖維飲食結合時會形成雙重 夾擊,使人體容易產生過敏反應。

最新發現顯示有方法可以預防、甚至逆轉某些過敏反應。《過敏與臨床免疫學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期刊的一篇研究顯示,對 花生過敏的兒童接受益生菌治療後,能夠食用花生而不引發 任何過敏反應,在治療結束後也能持續對花生產生耐受性。

初步階段
流行病學研究發現養寵物、上幼兒園、有個兄弟姊妹、自然產或用手洗盤子都 會影響導致過敏的風險。約翰霍普金兒童中心(Johns Hopkins Children’s Center)的兒科過敏和免疫學主任羅伯特.伍德(Robert Wood)表示:「過敏並 非全都和纖維相關,而是在廣大的案例中發現了一小部分證據,能夠支持其中與 纖維有關的論證。」

多年來醫生都建議高風險過敏群孩子的父母,等到孩子三歲後再讓他們食用花 生或可能導致過敏的食物。但伍德認為這個建議可能大錯特錯,事實上一個最新 的研究發現,年幼時期開始頻繁的餵食孩童花生,反而能大幅減少他們對花生過 敏的機率。

jennifrowley964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怎樣補充膠原蛋白?人體膠原蛋白含量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流失,皮膚就會老花失去彈性。

 

 怎樣補充 膠原蛋白

  吃什麼補膠原蛋白?

  1、紅色蔬菜

  西紅柿、紅椒、甜菜等紅色蔬菜富含抗氧化劑——番茄紅素,在幫助提高皮膚膠原蛋白含量的同時,還能為皮膚提供自然的防曬保護。

  2、橙色蔬菜

  胡蘿蔔、番薯等顏色呈橙色的蔬菜富含維生素A,能使受損的膠原蛋白得到修復和再生。

    3、深綠色蔬菜

  菠菜、甘藍菜這樣的深綠色蔬菜富含維生素C,能加速膠原蛋白的生成。維生素C的抗氧化性能還可使分解膠原蛋白的信使酶的活性得到穩定。此外,維生素C還能抵禦自由基對膠原蛋白的破壞。

  4、豆類製品

  絕大多數的美眉們都認為膠原蛋白一定是集中在肉類當中的,然而,事實上,豆類製品當中的膠原蛋白也是相當豐富的,而且豆類製品當中的植物蛋白,美眉們常吃還不容易發胖,在補充膠原蛋白的同時,大豆製品還能夠改善人體的血液循環,調節內分泌,是非常適合美眉們補充蛋白的飲食選擇。

jennifrowley964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發現:益生菌可助肌膚保持年輕活力

據俄羅斯「醫學論壇」新聞網10月25日消息,日本專家最新研究表明, 益生菌有助於肌膚保持年輕活力。

日本邀請23名19至21歲的女孩參與一項研究,以檢驗益生菌對皮膚的影響。在為期四周的實驗中,其中一組女孩使用經過發酵處理的牛奶護 膚,而另一組則使用傳統優格護膚。之後研究人員通過檢測女孩臉頰和前臂內側皮膚來測定肌膚的緊緻度、彈性、脫水程度和皮脂分泌程度。

經過試驗,專家得出結論稱,益生菌更有利於保護皮膚,使肌膚更年輕美麗。

jennifrowley964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益生菌≠喝優酪乳 教你如何挑選適合的益生菌

 

喝優酪乳等於補充益生菌嗎?寶寶能長期吃益生菌嗎?

事實上,優酪乳跟益生菌的作用絕對不能等同,因為只有可以增進人體健康的微生物,才有資格被稱為益生菌。但是不管是優酪乳還是養樂多,裏頭所含的卻是乳酸菌,不管事功效還是菌株數都無法與益生菌產品相比。

但益生菌市場很亂,各個廠家都使用自己的企業標準生產產品,難斷良莠,例如:

混亂現象一:益生菌添加數量有玄機。益生菌只有達到一定數量才會對人體起作用,比如每1毫升當中一般要有1億個活菌,它才對人體有保健作用,如果有100個億就可以對某些疾病比如腸道的疾病產生治療作用,換言之就是每天至少要補充100億的益生菌菌株才能達到保健效果。

混亂現象二:益生菌菌種數落落長。有些益生菌產品,裡頭加了好幾種的益生菌,以為這樣就會比較有效,其實是大錯特錯。因為益生菌有自己喜歡以及適合生存的環境,所以吃下一堆地域性重複的益生菌菌種,只會干擾益生菌的繁殖生長,根本無法建立腸道優勢菌群。基本上,一次補充三種益生菌就已經是極限了。

混亂現像三:多數益生菌死在半路上。益生菌只有在2-6℃的環境下才可以生存。所以如果益生菌產品沒有經過低溫生產、運送以及保存,益生菌的存活率會大大降低。所以,在購買益生菌的時候一定要選擇低溫保存或配送的。

jennifrowley964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手爸媽都知道,寶寶補充益生菌不僅可守護孩子腸胃道的健康,還能預防過敏,但是,你知道益生菌該怎麼選、如何吃?所有的益生菌都是好菌嗎?乳酸菌就是益生菌嗎?

益生菌不僅對成人的好處多多,更可以強化嬰幼兒的免疫系統、改善過敏症狀,甚至有研究指出,針對氣喘、異位性皮膚炎都可緩解不適感。嘉義基督教醫院兒童醫學部兒童免疫科主任王壯銘表示,簡單的說,益生菌就是可以促進腸道菌種平衡的物質,而乳酸菌可說是益生菌中最常見的菌種。乳酸菌有很多種類,只有特定的菌種才具有特定的保建功效,而非所有乳酸菌都是好菌。又因為台灣氣候的因素,敏兒多,從小對抗過敏已是父母的新課題了。

而對於何時該給寶寶服用益生菌,醫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些醫師認為從寶寶四個月大開始食用副食品就可添加。對此,王壯銘醫師說,他主張從寶寶出生就可以吃益生菌。像是喝配方奶的寶寶,媽媽就可在泡奶時加入益生菌;而喝母乳的寶寶,媽媽可服用益生菌、深海魚或魚油,藉由母奶讓寶寶攝取到營養素。要注意的是,水的溫度常溫即可,切勿使用熱水或冰水。

王壯銘醫師解釋,因嬰兒出生後,乳酸菌就會進駐到腸道中,此時就是開始免疫系統發展、運作之始。為什麼益生菌能夠保健腸道?因乳酸菌會攻擊腸道中的壞菌,並且促進腸道免疫系統的運作,因此,免疫系統就會在高度戒備狀態。

 

 

人體的腸道長達150公分以上,幾乎等同於一個成年女性的身高,那麼,要補充多少的益生菌才足夠呢?曾有研究指出,每一個成人每日應攝取50億的益生菌。對此,王壯銘醫師說,因為人體的腸道裡有10的13次方的細菌,就算是劑量高達50億的益生菌,也受限於腸道長度的限制,僅能達到10的8次方左右。醫師叮嚀,保養腸胃道應從小做起,每天攝取足量的益生菌,才能提升免疫力,避免過敏上身。

 

jennifrowley964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